家人相處與情緒健康

家人相處與情緒健康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作者:多元智能訓練協會義務顧問
資深家庭心理冶療師
文盧麗萍 (Mrs Laurene Man)

人人都會認同一個理想:家庭應該是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地方。家庭中若充滿愛,是不是一定全家人的身心情緒都健康呢?筆者從輔導工作的接觸中,卻發現未必一定如此!有趣的是,有些特別家庭裡,父母雖然對孩子愛得無微不至,他們和孩子的情緒卻常常互相糾纏、難分難解!

家庭情緒氣氛

其實,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緒氣氛。如果你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一些朋友的家庭,並觀察他們的相處形態(例如一同去宿營或參加同一旅行團),你會發現一些家庭的家人之間氣氛祥和舒暢,但另一些家庭卻氣氛緊張。在後者的家庭裡,每一個人的情緒都很易被家人觸動,不時會聽到他們有人發出怨言、投訴、鼓氣、不作聲或不高興等!即使很小的事都可以在瞬息之間變成大爭拗!他們也未必是整天吵架,有些時候,內心對家人的情緒反應高漲,也會令他們彼此不瞅不睬,不想見到對方!

這樣的家庭有一個特色,就是他們的情緒不斷互相影響、互相傳染、不斷有聲或無聲地、內心或行為上對彼此的所言所行,作很大情緒反應!有句粵語說:「乜都關你事!」家人面上稍微異常,就會引起這樣的猜測:「你的臉那麼難看,我究竟做了甚麼得罪了你,又來給我黑臉了?!」

我們可以想像,生活在這種家庭裡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家人情緒互相影響,只要有一個人遇上了甚麼不如意的事,整個家庭的氣氛就很快瀰漫著一片低沉。一個人有點兒發脾氣,不多久就令家人也隨時一觸即發!這樣的家庭互動模式,就算在很平常的日子,也很容易滋生負能量。如果家庭遇到甚麼重大事故,或某一家人遇到一些外來的壓力,他們之間的「情緒傳染」及「情緒反彈」就會更頻密更誇張!

過往情緒習慣

不是所有家庭都是這樣,如果你的家庭有點像以上所描述的情況,你也不必氣餒,這不等於你們以後都要這樣。情緒習慣是我們從小時在原生家庭中成長的過程裡,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輸入」了這樣的家人相處「方程式」。你知道自己有甚麼慣性情緒反應,尤其是對家人的反應嗎?很多時,這些很久以前已經輸入了的慣性情緒模式,會自動在我們和家人相處的時候「彈」出來,而且重覆出現。

舉個例子,每一次Ryan見到Alice向他談及孩子不聽話,Ryan就會頓時心裡煩躁,不是立即找孩子來罵,就是教訓Alice這樣那樣教孩子不對。原來他從小就不斷聽到自己媽媽投訴爸爸不幫忙管教孩子。Ryan見到爸媽經常為此吵架,深感父親角色難為,同時也認同媽媽所說:爸爸不是一個好爸爸,對父母的心情矛盾。現在輪到自己做爸爸,老實說他真不知道如何做才好!所以當Alice現在向Ryan說起孩子的行為時,這些深藏在裡面的古舊記憶,立即在他心裡撩動一團厭煩的情緒。這種情緒觸發的過程自動及快速,當事人好像不由自主、重覆又重覆地作同一反應,像播放舊錄音機一樣不斷「回帶」!若要改變,除了透過心理輔導徹底探究成長經驗的因由、更新程式之外,當事人提高警覺和自我觀察也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改進方法。

更新情緒處理五步曲

你可試試特別留意自己一些重覆出現及特別大的情緒反應,試試這個練習:

1. 提高警覺、觀察自己情緒——如:「我好像很煩躁!反應大了點!」

2. 照顧安撫自己的情緒——如:深呼吸、倒杯茶、告訴Alice「你等一會,我抖一抖。」

3. 停一停、想一想——如:我在煩甚麼?(自答:「我很迷惘,不知道怎樣幫Alice!」)

4. 再想一想:我有甚麼選擇?——如:a. 我可以告訴Alice:「你別說一大堆」;b. 問她有甚麼小事我可以做,幫她一點點;c. 告訴她自己處理吧;d. 告訴她不應該罵孩子;e. 我自己去罵孩子;f. 其他。

5. 選擇行動:我想怎樣做?——如:告訴Alice「好不好五分鐘後我幫小女兒溫習默書?」

以上介紹的情緒處理方法,相比慣性的快速自動式情緒反彈,加添了反省、思考,並且避免衝動,讓自己冷靜,使氣氛緩和。表面上,初步好像是慢了些,而且看起來有點生硬。但是,熟能生巧之後,習慣了就會變得自然,取代原有的習慣。這是一個提升EQ的重要生活技巧,若成為習慣,你就能為孩子製造一個不同的家庭情緒氛圍,同時為你的孩子「輸入」一個新的、有效的「情緒處理及家人相處互動程式」。

情緒與情緒病

有情緒不是病,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而且情緒是很重要的訊號,標示我們的內心狀態。開心快樂的情緒反映內心感覺良好,反之,憂怨或憤怒等負面情緒告訴我們心裡有不愉快的感受,必須了解及處理它。正視負面情緒,可幫助我們正視不如意、不順利的生活難題和人際關係。如果你明明心感不快,卻告訴自己沒事,或明明見到家人好像想哭,卻視而不見或壓抑住,告訴他別小題大做,那就等於把情緒趕至意識範圍之外,任它自己亂闖!情緒是一樣很渴求被照顧的東西,若我們不去理它,它會自己「照顧」自己,卻是用歪曲了或轉移對象的方法去照顧。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例子:在國內工作的丈夫每次回家都像個惡霸,強行爭取他感到自己沒有得到的尊重;丈夫有婚外情的太太,不願正視丈夫偷情的種種蛛絲馬跡,告訴自己「我有個好丈夫」,她最近患了焦慮症;二十六歲大學畢業的女生,仍被媽媽當作小孩般,事無大小都「細微監察管理」,在與男友分手之後拚命叫自己專注努力工作,就在此時患了厭食症,體重急降……

 

情緒管理

情緒並不可怕,不明所以及不受管的情緒才是可怕。除了以上所說的情緒壓抑之外,也常有另一種情緒失控、任意發洩的情況——近年有一個普遍的誤解,就是「有情緒就要發洩」,極端的結果就是鼓勵人放縱情緒,成為情緒的奴隸,釀成家庭暴力。但是,人不是動物,不是要服從一時的情緒衝動而附諸行動傷害他人。如上述的情緒處理五步曲,是基於我們相信,人有認知能力了解自己的內心狀態,有能力選擇用何種方式去處理負面情緒,也有能力在照顧自己情緒之餘,不去傷害他人。這是人與動物的分別!

情緒需要被聆聽,被明白,被安撫,所以情緒需要表達出來——用尊重人、不傷害人的方式。有了這個不會傷害人的安全底線,我們就不需害怕表達情緒。例如一個人說:「我好嬲呀,好想食人呀!」並不等於他真的會去食人,他只是在表達他的憤怒。相反,說了出來,若有人聽,有人回應:「你好像很憤怒啊!」當事人的怒氣就已消了一半,再者,聽的人還可以做個耐心的聆聽者:「發生了甚麼事呀?啊!……是嗎?那好像很不公平吧!難怪你那麼氣憤!」至此,當事人或許自己也會說:「是呀,真氣人!算吧!沒事了!」

用以上的方式來陪伴家人渡過懊惱的時刻,可以嗎?可惜,我們都會在憤怒的時候,有好心的家人這樣勸我們:「你這個人真是脾氣不好!」「你別犯罪呀!」「你別小氣啦!」「你是基督徒啊!」不錯,這些都可能是準確的觀察和正確的忠告,但在家人充滿負面情緒的時候向他說,卻會令家人感到不被諒解。在此時此刻,他的情緒需要先被明白 、被照顧和被安撫,待心情緩和了之後,遲些甚至改天才和他說這些道理,可以嗎?

結語

情緒病和很多其他病一樣,不是突然發生,而是長期累積的結果。盼望以上的一點提示,可助讀者和家人在日常家庭生活裡,好好處理自己情緒,並為家人提供一個安舒的情緒溫室,避免情緒病的滋生。

刊登日期:2005年4月15日

刊登報章:香港文匯報 ~ 心靈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