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做強權家長

別做強權家長

作者:文盧麗萍

每次我們在報章上讀到有關青少年欺凌別人的事件,都會對這樣的行為搖頭嘆息。為甚麼有些年輕人溫文有禮,另一些卻性情暴戾,動輒出言恐嚇甚至出手打人?筆者希望透過本文幫助家長認識,怎樣的家庭文化,會培養出孩子的欺凌行為,從而提高警覺。

經常恃強淩弱、以權欺壓他人的慣性欺凌者,會有以下部分或全部表現:

.自我中心、以「我」為主,覺得「我的需要最重要」。

.不顧及他人需要

.不理他人感受

.不會尊重別人的意願或選擇

.不懂處理失望或挫敗,常以行動發洩不滿。

.衝動、不能控制情緒

.不會或不願意等待,想要的東西要即時擁有。

.不會平和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常會吵鬧或以武力強搶。

.不會透過協商去爭取自己想要的

.常以強權或武力迫使別人滿足他的要求

.不接受別人對他說「不」

以上的情緒症狀及行為習慣,加起來就是一個惡霸的表現。這些習慣並不是因為孩子生性卑劣,而是他們在家庭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經過日積月累的不斷觀察、模倣和練習養成的。

 

欺凌的代價

欺凌行為不單為別人帶來傷害,最直接損失的人其實是欺凌者自己。習慣欺凌別人的人,都是不受歡迎的人物。所以他們沒有朋友、常常處於孤立孤單的處境中。由於他們習慣了用欺凌的手法跟身邊的人相處,沒有機會去練習一般人彼此尊重、施與受等人際技巧,因而心裡會欠缺社交的信心,結果感到自卑。他們十分害怕離開自己可以唬嚇別人的家庭環境,害怕面對接觸外面不接受他欺凌的人,因為他不知道該怎樣與對方交往。

所以,欺凌者除了欺負弱小,令溫暖的家變成地獄之外,長大後也不懂與人正常地相處,無法和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從中獲取愉快和滿足。慣性欺凌者往往也難以建立愉快的婚姻和家庭。

 

全世界都要遷就我

欺凌者都很自我中心。廿一世紀的家庭都少生孩子,「一個起兩個止」是上一代的口號,但時至今天似乎已經過時,因為近年越來越多新婚夫婦決定不生孩子。結果出生了的孩子顯得格外「矜貴」,父母和祖父母都百般遷就呵護。不難想像,孩子在這樣的氣氛下成長,很容易便得到一個錯誤信息:我是眾人服侍的中心,我不需要考慮別人的需要。

孩子小的時候,一些家長會容忍孩子肆意發脾氣、指使家人或傭人卑躬屈膝地去滿足他的需要、逗他開心。有些父母甚至以為,這正是孩子率性的可愛表現,因而不予制止或矯正其專橫行為。他們並沒有為意,這樣做其實是不斷助長孩子的不正確行為,縱容他變成家中的小霸王。孩子長大後若有欺凌的行為,只不過是把家中的習慣帶到外面的世界而已!

 

強者可以欺負弱者

有些家庭充斥著濃濃的不平等家庭氣氛和文化。在他們家庭的小世界裡,有一些人地位比其他人高,特權和權力也比人多,這些人可以任意對待其他地位比他們低、權力比他們少的人,包括出言侮辱、無故責罵、隨意呼喝、無故向他們出氣、挑剔、無理要求,甚至推撞掌摑等。

有孩子每天看著父母呼喝傭人,要她做不合理的工作,責罵他們;另有些孩子看見父母以不尊重的態度對待叔叔姨姨或祖父母;有孩子見證爸爸怎樣不尊重或欺負媽媽;還有些重男輕女的家庭,事事偏待女孩子;更有一些家庭,大部分人把其中比較弱小的一個當作情緒發洩的「洩氣筒」,一有不快便往他身上發洩。這些都是一些天天擺在孩子面前的壞榜樣、錯示範,向原本單純的孩子不斷灌輸一個非常錯誤的信息:「強者欺負弱者,是理所當然的事!」

 

不會循正途爭取

慣性欺凌人的人,沒有學懂以尊重而平和的方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而只知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人。筆者遇過一些因為工作原因而少在家的爸爸,由於與家人關係較疏離,回家的時候很想參與家庭生活,卻感到格格不入;於是便以強硬的一家之主姿態,諸多挑剔批評,又常因小事大發雷霆,以展示個人權威,最後全家人都怕了他,結果弄巧反拙!

其實若從正途去處理這個困難,那位爸爸應該耐心地和家人相處,先從旁了解然後オ參與家人的活動,著意建立親和友善的氣氛,相信家人會很快接受他。以上是一個例子,提醒我們父母若不能示範教導怎樣和別人親和、感動別人,而非以強權控制他人,孩子就不能掌握適當的技巧,與人建立關係,也不會用溫和的方法贏取別人的接納,融入社羣。事實上不少孩子小小年紀,便只懂靠搗亂欺壓來迫使別人就範。也有缺乏社交技巧和自信的青少年,不懂得如何在同伴中贏取令人心悅誠服的欣賞及尊重,也不知道有何方法在群體中建立影響力,於是選擇加入大夥兒欺凌弱小的行為,藉此得著別人的認同、以及一份被視為英雄的快感。

 

欺凌者曾被欺凌

有著欺凌文化的家庭,都習慣欺負弱小,而家中最弱小的,很自然就是小孩子。如果孩子在年幼時候,不斷受到粗言辱罵,或不同形式的虐待,他們長時間受到委屈,心中容易積存不滿和怨氣,情況就好像吹漲了的氣球,隨時一觸即發。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一天他終會發現,自己不再弱小,不須再等別人施捨,也毋須再忍受其他人的虐待。他決定可以去爭取自己所需要的,而且會學效自己的父母,以強暴的方法去爭取,代替以往的乞求。因為他心想:「沒有人會照顧我的需要,我必須自己來!」以往的經驗告訴他,權力就是一切。所以這個孩子以往被欺負的一肚子氣,很容易會發洩在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有些孩子成長至青少年階段,體形漸漸高大,不再接受父母的高壓手法,極端的例子就是演變成虐打父母!

 

以上種種的家庭文化影響,對於「培育」欺凌者,遠比社會上的傳媒暴力渲染,或道德價值敗落等家庭以外的因素要大。我想大概沒有家長會想親自教出一個小惡霸,可是事實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欺凌者都是他們的家庭不經意中孕育出來的,各位家長又豈能不提高警覺,努力去防範呢?以下附表是一些教養重點,相信孩子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下長大,一定不會成為欺凌者,願各位家長謹記。

 

 

教導孩子尊重與關愛

.體恤孩子的感受,也教他顧及別人的感受。

.體恤孩子的需要,也教他顧及別人的需要。

.尊重孩子的意願或選擇,也教他尊重別人的意願或選擇。

.在孩子失望或感到挫敗的時候,體恤他的不快情緒,教導他學習平靜。

.當孩子不能立即得到想要東西的時候,陪伴他、支援他,讓他學習等待。

.平靜地面對孩子的急躁吵鬧,別以急躁呼喝回應。

.重視孩子的要求,細心解釋和回應(不一定答應其要求)。

.向孩子示範怎樣平和地表達需要,並如何透過協商去爭取想要的東西。

.別對孩子施以無理的強權或武力,壓迫孩子聽從。

.別野蠻地對孩子說:「爸/媽說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因為我是你的爸/媽。」

.接受孩子在合理情況下可以說「不」。

.在合理情況下,給孩子表達意願和選擇的機會。

2008年 12月 31日